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1-10-27
技术工人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主力军。从经济层面看,技术工人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从社会层面看,技术工人作为物质财富的主要生产者,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下,我国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技工院校应当抓住机遇,以落实“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着眼“两个一百年”的长期愿景,规划技工教育体系,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过程中,提升技工院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技能升级探索出一条发展路径。
加快数字化改造升级,重构技工教育专业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日臻成熟,产品的融合性创新特点愈发明显,生产现场的技能替代和技能融合趋势正在改变一线工人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这要求技工院校必须尽快改善专业结构,加快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
扩大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生产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智能化生产线上急需大批现场工程师和工艺管理技师。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也需要大批熟悉生产线运行的系统集成工程师和设备运维技师。技工院校特别是技师学院,应打通技术与技能的边界,培养跨职业、跨岗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各类智能制造生产线培养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
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技工教育集团。要以城市群建设和产业群聚集为契机,跨地区整合和调整技工院校的区域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头部企业为龙头,形成与产业群相适应的技工教育院校群和专业群,建设生源整合、专业协同和结构合理的技工教育集团或联盟。
探索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为中小企业培养定制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吸纳60%以上的就业人群,技工院校可充分利用企业新型学徒制优势,以产品或工艺的同一性为结合点,开展中小企业人才定制培养尝试。特别是与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广泛整合资源,形成平台化的人才培养服务机制。同时,要巩固技工院校在培养传统优势专业人才方面的能力,满足中小企业用人需求。
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增强技工院校培养新职业领域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产品试制、新工艺规划、新系统集成和新生产线运维等用人需求,着力培养以数字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新型技能人才。
配合数字中国战略,增强技工院校在数字经济中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应将数字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为技工院校各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数字素养。大力发展与数字消费、数字社会、数字治理、数字乡村等相适应的服务专业,培养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服务业人才。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过程中,持续增强技工院校培养新技术应用特别是数字化设备安装、调试和运维等方面技能人才的能力。
实现技工教育扩容培优和优化升级
当前,要推动技工教育扩容培优,技工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创新办学机制。要持续稳步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入推动技工教育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要通过有效的产教对话,建立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开发机制;通过共建学习工厂、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丰富高级技工、技师的学徒培养层次,将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二是完善课程体系。要持续加快一体化课程开发并实现动态优化。实践证明,技工教育一体化课程是确保教学内容与生产现场相衔接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应加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力度,扩大专业覆盖范围,建立课程更新迭代机制,以适应产业变革的需要。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促进教师队伍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技能开发。指导技工院校教师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发和利用各类数字媒体,用于技工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提升技工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水平。
四是发展职业培训。技工院校应适应技术变革的趋势,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特别是在新职业、新技术、新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主动服务于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等战略性举措对各类劳动者技能提升的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应引导和支持技工院校建设成为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基地。
【纠错】责任编辑:邓小栗